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马达加斯加稻农摆脱饥饿威胁

来源:趣玩责编:网络时间:2024-05-31 15:03:42

新华社记者

“自从中国杂交水稻引进以来,我一直种植这种水稻,再也没有挨过饿。我希望所有的马达加斯加人都能种出这种水稻,这能改善我们的生活。”55岁的马达加斯加稻农拉内夫马纳纳·乔治谈起自己与中国杂交水稻的缘分,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幸福。

马达加斯加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岛国,气候温和51农场,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有种植和食用稻米的传统。但由于农业技术落后,配套条件极其恶劣,马达加斯加稻米产量不高,每年都需要进口大米。即便如此,也无法帮助全体国民摆脱饥饿的威胁。

2010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到马达加斯加创办袁氏种子高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当地成立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杂交水稻种植。

目前,该公司已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4万公顷杂交水稻,水稻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7.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平均产量的两倍,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0.8吨。

今年5月,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马达加斯加成立了分中心,建成后将利用马达加斯加多样化的环境,培育适合非洲不同国家的杂交水稻品种,确保当地乃至整个非洲的粮食安全。

在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瓦拉农场,51岁的王学民卷起裤腿站在稻田里,身边是大片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王学民在尼日利亚工作16年,曾是中国援尼日利亚南南合作农业项目专家,现在是中地海外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级水稻种植育种专家。

“今年我们农场采用撒播等技术种植水稻,这种技术的好处是出苗更好,杂草少,可以大大减少人工费等成本。”谈起自己改良后的撒播技术,王学民满脸自豪。

“尼日利亚的土壤、气候、水稻种植方式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王学民说。2006年,他和同事播种完毕后,原有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和大型农机设备无法适应作业环境,数百公顷水稻几乎全部被杂草吞噬。

“我们不能在非洲简单照搬中国模式,要在中国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结合非洲实际。”王学民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发展,瓦拉农场走出了一条中国技术适应尼日利亚环境的新路。如今,瓦拉农场已成为尼日利亚重要的机械化生产示范和培训基地,已为当地培训了1000多名农户和农机管理人员。

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万宝莫桑比克农业园区位于莫桑比克加扎省首府赛赛,得益于当地土地辽阔、气候适宜、灌溉水源充足,加上中国的支持,项目计划开发2万公顷土地,并通过合作种植的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开发土地、种植水稻。

在肯尼亚、安哥拉,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已经或即将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梦想。与此同时,包括塞拉利昂、赞比亚、津巴布韦在内的更多非洲国家也期盼着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种子的到来。(记者:尚旭、崔克新、石宇 参与记者:温浩、郭俊、聂祖国)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