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趣玩责编:网络时间:2025-04-22 18:30:49
最近,“说一部动画片证明你老了” 的话题冲上热搜,评论区瞬间被 80、90 后的 “老叔叔老阿姨” 攻陷。有人提起《黑猫警长》里的 “一只耳”,有人哭着唱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还有人被《魔方大厦》的诡异画风吓到童年阴影…… 今天,就带大家坐上时光机,回到彩电还是奢侈品的年代,测测你的 “童年浓度” 有多高!(温馨提示:文末有年龄暴击测试,慎入!)
总分<20 岁:恭喜你,还是年轻的小可爱! 总分 20 – 40 岁:老二次元实锤,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吧? 总分>40 岁:叔 / 姨,该陪娃看《小猪佩奇》了!
“如果穿越回童年,你最想重温哪部动画?(我先来:《神厨小福贵》,现在才看懂它是个 BE!)”
#童年动画回忆杀 ## 致 80 后的青春 ##90 后老了#
2024年11月,伴随着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联盟S14世界总决赛的落幕,《英雄联盟:双城之战 第二季》(Arcane Season 2, 2024,后文简称《双城之战2》)在无数观众的翘首以盼中开播。其前作《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2021,后文简称《双城之战》)狂揽九项“安妮奖”,所获得的成就可谓万众瞩目,被许多人称之为“史上最好的游戏改编动画”,乃至于最好的动画之一——或许其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臆断,但毫无疑问《双城之战》是一部实为优秀的作品。
但作为一部堪称经典之作的续作,其本身便会迎来某种必然的质疑:它可以延续经典么?随着前三集的开播,观众们放下了心,拳头公司的老搭档、法国动画公司Fortiche的制作水准延续了前作的精良,而时常被戏称为音乐公司的拳头也依旧为《双城之战2》搭配了数首精彩的配乐,而这一水准也一直保持到了放送的第二周,然而第三周最后三集放送结束后,却开始出现诸多争议。可以说,《双城之战2》的故事,尤其到了最后,并不令人惊喜,甚至只有平平无奇之感,但这可能是作为《英雄联盟》这款游戏的改编动画的最优解之一——毕竟当拳头官方认可《双城之战》已然成为“《英雄联盟》宇宙”的正史之时,[1]这一切都成为了注定。
抛开观众的身份,一部可以称之为典范的游戏改编作品为何最终将以这一面目出现?在这些争议背后,一个现象级的游戏,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与时刻处于激变之中的流行文化语境产生了怎样的相互作用?这或许是更值得讨论的议题。
图1:《双城之战》英雄联盟宇宙
一、双城何以搭建:“《英雄联盟》宇宙”之缔造
两年前,基于《双城之战》,我曾在《化身英雄:〈英雄联盟〉与跨媒体故事世界》[2]一文中,对拳头公司以《英雄联盟》这一现象级游戏为中心所构建的跨媒介叙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认为“正是由于《英雄联盟》作为主体的游戏部分叙事属性的缺失,反倒成为了其更适应‘跨媒体叙事’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论断实际上在当下仍然有效;而如《“大魔王”Faker:电子竞技的明星选手形象构建》[3]一文中对拳头公司如何将《英雄联盟》的跨媒介叙事拓展到电竞赛事之中进行的分析,拳头的布局显然还在继续。伴随着《双城之战2》上映以来,诸如游戏中无论是经典的“召唤师峡谷”模式中可使用的源于动画情节的英雄皮肤,还是“云顶之弈”模式新版本对于《双城之战》元素的使用,以及还在制作过程中的《英雄联盟》MMORPG企划所放出的关于“《英雄联盟》宇宙”的消息,都可以看作拳头的进一步尝试。然而,这一切却成为了作为一部动画作品的《双城之战2》所面临的问题。
正如在《双城之战》的官方幕后纪录片《双城之战:天堑》(Arcane: Bridging the Rift,2022,后文简称《天堑》)中所展示的那样,《双城之战》从最开始便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计划,而是以克里斯蒂安·林克(Christian Linke)为代表的主创们在艰难争取下,联合多方助力,终于完成一个他们所谓的“奇迹”。也因此,如果说《双城之战》是一部基于热爱创造的,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官方同人”的作品,故而有着对于角色构建的极高自由度;那么在这部作品大获成功,并因此成为“正史”之后,作为续作的《双城之战2》便面临着游戏本体的限制,必然要照顾到已在建设之中的“《英雄联盟》宇宙”剧情,曾经有着无数可供挖掘的角色的富饶土壤,在此时则成为了某种无法摆脱的枷锁。
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很多原因,譬如编剧的更换,或剧本的缺陷,又或制作的仓促,但无论如何,都会归因到一条,便是成为了“《英雄联盟》宇宙”正史标杆的《双城之战2》,不得不去为整个“《英雄联盟》宇宙”服务,因此导致了如今的缺陷,《双城之战2》不再是一部相对独立的动画,而成为了“《英雄联盟》宇宙”的代表性作品,这也是一种由“城”到“联盟”的转变。在这里,“城”与“联盟”既指向作为作品的《双城之战》系列剧集与其本体游戏《英雄联盟》,也似乎隐喻着一种转向更为宏观视角下逐渐被忽视的微观事物。与此同时,其文本裂隙与大众文化语境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也值得玩味。
图2:《双城之战》女性角色海报
二、倒塌的城墙:“女性主义空间”的消散
在这里,不但现实历史中作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种族被倒转了,殖民主义话语的惯用性别修辞同时也被颠覆了。可以说,《双城之战》在许多叙事细节处将帝国神话反转,实现了后殖民主义的“内爆”——在第一部《双城之战》的剧情内,在作为修辞的性别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后殖民主义立场对于当下现实世界权力结构的逆转,可以说其实现了一种作为抵抗立场的“女性主义空间”。这一空间的生成,既表现在故事层面上,无论是在“上城”还是“下城”,抑或是外来势力,多个权力高位者皆为女性角色;亦表现在叙事维度上,女性角色承担了这部作品的主体表达。然而,这一空间却在它的续作《双城之战2》中消亡。
《双城之战2》的前六集,大家对于故事中规中矩但配以依旧精良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抱有较高的评价,口碑出现波动的节点无疑是后三集,其中最引人争议的便是第七集所营造的乌托邦般的平行世界。在这一时间线下,唯一死去的重要角色是蔚,而金克丝并没有成为那个疯狂的“下城”极客,相反,在双城之间和谐共处的大环境之下,金克丝成为了甘当绿叶为一切人“服务”的角色,范德尔认为“浪费了她的天赋”,但她自己却声称“觉得这样很好”,甚至在主世界的艾克穿越而来后,为了帮助他,成为了某种“贤内助”的角色。固然我们可以用平行世界一切皆有可能的方式来解释这一集的存在逻辑,而艾克与金克丝最后的经典浪漫情节也的确取悦了相当一部分“爱嗑”的观众——但与此同时,站在女性主义立场,并因此对于第二季抱有较高期待的另一部分观众无疑并不会对此买账,这种回归了男性主导的异性恋叙事当然可以被视作对于本季“全女”官方海报的背叛。
于是,回归到蔚的死亡这一话题,蔚作为双城矛盾的具象化,当然会在双城并无矛盾的平行世界中彻底消亡——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与安倍萨同样拥有强大力量的蔚,这一角色本身也是作品中最具有“酷儿”特征的形象。蔚的死亡也无疑代表这一乌托邦的美好平行世界是对于传统父权制度的回归,于是诸多对于为何“蔚的死亡可以抵达乌托邦”的质疑背后显然正是对性别霸权叙事的不满。在此之后的两集,安倍萨的战死,蔚戏份的进一步削减,都可以看作“女性主义空间”在逐渐消亡;更遑论到最后世界的安危几乎全都系于杰斯与维克托一身,而力挽狂澜的也正是在那乌托邦平行世界回归的身为男性的艾克。
图3:《双城之战》城邦略景
三、城外之城的同人创作:“更边缘”位置的困境
在《天堑》中,林克曾提及最初的编剧只有他与亚历克斯·伊(Alex Yee),然而最初的剧本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寻找了多位适合的编剧来加入创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两部作品中都起到重要作用的阿曼达·奥弗顿(Amanda Overton)。但如果说第一部对于女性角色的成功塑造会被观众们归功于后加入的女性编剧们的话,那么这一季角色的失控也会让观众们将矛头指向她。这位编剧在《双城之战2》结束后,曾在采访中直接谈到了“蔚与凯特琳将是整部剧集的‘官配’”,[4]而在这之前,奥弗顿也曾表达过对这对角色的喜爱,并且声称要在第二季中好好塑造蔚,也因此被许多观众戏称为是“凯蔚”的“CP头子”。
这一显然来自“同人创作”话语体系的称呼再次指认了《双城之战》本身便具有的“官方同人”属性,事实上在《英雄联盟》游戏运营早期,便有一份和《哈利·波特》粉丝们创建的“预言家日报”如出一辙的“正义周报”(The Journal of Justice),虽并非官方撰写但被拳头公司承认的“官方同人”——其设定为一份存在于《英雄联盟》背景中的“瓦罗兰大陆”的报刊,其中记载了各个游戏角色的事迹或瓦罗兰大陆的奇闻轶事。而这正是亨利·詹金斯所谓“文本盗猎者”的“参与式文化”——也即同人创作的一种表现。虽然经历世界观重启,当年的故事早已失效,但偏爱以同人创作的形式来填充自己游戏的故事世界,却成为了拳头公司的惯例。在当下正在不断繁殖的“《英雄联盟》宇宙”,作为一种群体创作的跨媒介叙事典范,正拥有着这种“同人底色”。
于是,《双城之战》成为同人创作的肥沃土壤便也不足为奇了,个性鲜明的角色与互相之间复杂暧昧的纠葛关系无不为其提供营养。然而“官方同人”毕竟有其限制,成为“正史”则意味着本就对原作进行解构而带有的抵抗立场将被彻底收编——这也是《双城之战2》明明在叙事层面似乎“卖了”更多的CP,然而在评价上却全然比不上前作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充斥在诸多人物之间的联系犹如无根之萍,徒有其表,编剧以“卖CP”粉饰的正是主题的失控。在《双城之战2》结束后,奥弗顿的社交平台下虽不乏夸赞之声,但同时充斥着相当多的质询,要么是关于她为何“放弃了蔚”的质疑,要么是对于整部剧集中人物情感关系的并不认同。若回到奥弗顿所接受的采访,其回应实际颇具意味,她认为她应当像大多数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普遍性的浪漫关系那样来塑造本作的情感关系。[5]
奥弗顿的说法显然将这一话题置于了对于处于主流价值观边缘位置的某种困境下如何解决问题的语境。但这种态度本身便意味着一种看似并不主流但实际希冀贴近主流话语的位置,她的回答显然是对于主体——也即主流价值的回应,她认为回归普遍价值便解决了所有问题,是“最终答案”;然而并不满意并且依旧在发问的观众们无疑在此刻处于了一种站在主流之外的更边缘位置。此时,她所迎来的质疑则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源自一个人们通常忽略、不易察觉的位置,质疑常识中默认的权力和从属关系,并试图与一种具备反思能力的回应者对话;另一方面,这种质问通过边缘化的视角介入,为讨论引入了一种突破既有框架的声音。
换言之,在《双城之战》中,一种似乎已然建立起的“女性主义空间”似乎脱离了某种常识意义上从边缘贴近中心的常规探讨,而向更外处探索,给予了更加复杂边缘位置的观众们一种新的可能性;然而这种可能性却在《双城之战2》中再次宣告消亡,回到了对所谓的主流价值的初步否定,然而这显然并不能让喜爱第一部的观众们所满意。
但有趣的是,在对于《双城之战2》的否定与失望中,人们的原因并不尽相同,乃至于互有争吵,这可以被理解为同人群体内部的意识形态之争——虽然同样被指认为边缘,但依旧处于不同的位置;可对于作为“正史”毫无芥蒂接受《双城之战2》的大部分观众而言,似乎更难以分辨其中差异,而这一切正应了刘人鹏、白瑞梅、丁乃非所提出的“罔两问景”方法论中所谓的其“被阅读的可能,也许就在于‘众’,不是由于人多构成群众,而是由于他们面目模糊却坚持提问。”
图4:《双城之战》回归男性叙事
四、结语:从“联盟”到“城”的无法决断
在“边缘-贴近中心的主流话语之外-中心(主流话语)”这一结构中,看似问题聚焦于“边缘”与“更边缘”之间,但关于作为主体的“中心”的探讨却是无法避免的,毕竟如果说影尚且要用论证来说明自身,那么形的存在则是不言自明。“奥术”作为标题,正是这部剧集的“形”——也即核心象征。但如果说关于奥术与海克斯科技在《双城之战》第一部中有了初步的探讨,可看作是对于后现代意识下“反科学”思潮的延伸与反思,与关于科学作为“的神话”之批判;[6]这一探讨却在第二部中毫无进展。似乎人们全部意识到了奥术的危害,要阻挠海克斯科技的开发——但整个故事结束,却几乎没有改变。而这也是本作的根源性问题,这意味着纵然是回归到一种经典叙事,《双城之战2》的后半部分也并不精彩。如果将视野回归到“奥术”,那么《双城之战2》似乎仅仅给出了一个浮于表面或者说难以深究的结局,没有任何问题被解决,所有的矛盾都被悬置。
《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毫无疑问是作为以角色为核心进行叙事的绝佳案例,当然符合东浩纪所谓的“数据库消费”,那么对东浩纪的理论进行扬弃的宇野常宽,他所谓的“决断主义”好像也可以描述作为《英雄联盟》拓展故事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也即《双城之战》所面临的困境:虽然无法解析缘由,但人们必须选择一种意识形态去相信并去行动。《双城之战2》中的诸多角色似乎都是如此,他们为了自己的理念——不知从何而来,但却为此战斗。但若仅仅如此,那么《双城之战2》也无非是处在宇野常宽所谓“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的延长线上,可问题在于,无论如何决断,也无法改变世界丝毫。
通篇来看,两部《双城之战》保持了高水准的制作与独具特色但统一的艺术风格,而且无疑以摇滚乐、涂鸦等极具亚文化反抗色彩的蒸汽朋克式“下城”祖安更为突出,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正如在金克丝与凯特琳之间摇摆不定的蔚最后与作为“上城”的掌权者凯特琳在一起,而金克丝不知所终,这种反抗终究被收编成功。金克丝在大决战选择复出之前实则已经进入了一种“隐居”状态,这可能印证着斋藤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观察:“如果我们粗略概括上述趋势,就会发现当代青年的心态正处于‘从对抗社会到疏远社会’的转变中。说起过去的年轻人,从全共斗运动青年,到不良少年,他们种种扰乱公众生活秩序的行为倾向于对抗社会,不惜诉诸暴力和犯罪。然而,全共斗学生运动退潮了,随着《道路交通法》的修正,街籍型不良少年的潮车文化受创,其后,年轻人迅速表现出了非社会化的倾向。”[7]这一多次伴随着镜子、水面等意象以及弑父情节的“精神分析式人物”,似乎最后合乎逻辑的人物弧光结束在了这次“隐居”,回归决战的参与更像是一种作为主角的必然——纵然叙事重心已然转换到了艾克、杰斯与维克托,但这一“名存实亡”的主角却依旧不得不行使她的结构功能。
在这里,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决断——我们处于一个“决断”也失去了意义的世界。从“官方同人”到“正史”是一个必然发生的收编,虽然相对而言《双城之战》的故事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已足够精彩,但终究要去填充虽更大但却尚嫌空洞的“《英雄联盟》宇宙”——或许有朝一日这个更大空间的故事都会足够精彩,但依托于虚构而强行整合的大叙事真的能抵达真实,哪怕做出决断么?还是这些也仅仅是更边缘处的疑问所得到的并无意义的回音?
注释:
[1] 可参考Reddit帖子,https://www.reddit.com/r/loreofleague/comments/176d7zd/arcane_is_now_the_official_canon/?share_id=Wlln0JJnXFsA54O6jgi20&utm_content=1&utm_medium=ios_app&utm_name=ioscss&utm_source=share&utm_term=1
[2] 闫毅航,:《化身英雄:〈英雄联盟〉与跨媒体故事世界》,澎湃思想市场·游戏论,2022.11.2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843627
[3] 闫毅航,:《“大魔王”Faker:电子竞技的明星选手形象构建》,澎湃思想市场·游戏论,2024.8.1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06552
[4] Jade King.Arcane\’s Amanda Overton On Bringing Caitlyn And Vi\’s Romance To Life, THEGAMER, 2024.11.29, https://www.thegamer.com/arcane-interview-amanda-overton-caitlyn-vi-queer-sapphic/
[5] 同上。
[6] 可参考注2文章。
[7] [日]斋藤环:《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顾小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2页。
闫毅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